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山枣城江村人。儿时仅入私塾数月,咸丰九年赴江西投督父刘松山老湘营,先后在江西、安徽镇压太平军,累授知县、直隶知州衔。同治五年(1866)镇压河南等地捻军及回族起义军,累升知府及巡守道。九年正月,其叔被回军马化龙部击毙,他以三品章京接统军务。
十一年五月,回湘乡募兵。七月返营,先后镇压肃州马文禄、循化马桂源、马本源、焦伟、河州闵殿臣等三起回民起义。十三年任西宁兵备道。光绪元年(1875)奉左宗棠命,总理行营营务。二年,率军讨伐阿古柏侵略军及白彦虎-集团,根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部署,灵活运用“缓进速占”作战方针,于次年底收复新疆,名震中外,誉为“飞将军”。
平定叛乱后,在新疆设立善后机构,发放大量赈款、粮食、农具、种子,招扶难民,协同军队垦种,修治驿站、城堡、道路,准备建置行省。阿古柏余孽伯克胡里及白彦死棠勾结沙俄帝国主义煽动边外部族三次犯边,均予迅速击退。光绪六年十一月八日任督办新疆军政事务钦差大臣。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向清廷提出新疆建省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十年十一月甘肃新疆行省建立,为首任巡抚,废除伯克制度,组设郡县行政机构,确立新赋税制度,巩固边防,卓有成绩。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八月请假返里。十六年晋加太保衔。在首里倡建东山书院并捐巨款。二十年晋爵一等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夜,奉诏以宿将京振军。朝鲜求救使臣闻讯后恃以无恐。六月启程,行至县城。忽左体中风,卧床不起,病危时“犹喃喃呼将校,指述边事”,七月逝世,谥襄勤。
面对外国侵略者,刘锦棠所表现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气概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危急形势下,刘锦棠加强了在帕米尔的防务,增添了新的关卡,修筑了驿站和道路,委派当地首领为千户长、百户长,督率部民保家卫国。
刘锦棠以武职出身而担当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抚,虽然任巡抚的时间不长,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从收复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内的一切军事活动和善后事宜,都是他一手经办的。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抹煞的。
主要成就
平阿古柏
19世纪中叶新疆的大部分地方正处于阿古柏的铁蹄之下。阿古柏已经侵占新疆南部和北部的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伊犁谷地则被沙俄军队非法霸占着,只有哈密、巴里坤、布伦托海、塔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尚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1875年,左宗棠受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挥兵出关。对于湘军的战斗力和刘锦棠的指挥才能,左宗棠是了如指掌的。他在筹划和调派入新参战部队时,命刘锦棠担任总理西征大军的营务事宜,并负责指挥前敌诸军的军事行动。
31岁的刘锦棠,以湘军统领的身份总理了西征各军的营务,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按照左宗棠关于先取北路后收南路的作战方针,率领湘军及其他各军,逐个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各城;攻克了阿古柏重点设防的胜金口、达坂城等天山隘口和吐鲁番一带;然后出兵南路,先后收复了喀喇沙尔(今焉膏)、库车、阿克苏、乌什等东四城;收复了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喀什噶尔(今喀什)、和田等西四城。
阿古柏在清军节节获胜时,在库尔勒服毒自尽。他的儿子海古拉于携尸西窜的路上,被其胞兄伯克胡里设伏兵击杀。伯克胡里在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前夕率残部逃回已被沙俄占领的浩罕。
阿古柏匪徒在后方巢穴中的一些英国、土耳其教官和工匠,一夜之间成了俘虏。他们惊叹清军行动的神速,称刘锦棠为“飞将军”。 随着西征军的节节胜利,刘锦棠先后获得了骑都尉世职、赏戴双眼花翎、三品京卿候补。后来又由骑都尉晋升为二等男爵、补太常寺卿、转通政使司通政使。1878年左宗棠奉诏还京时,被清廷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刘锦棠从喀什噶尔赶回哈密,接受新的职务。由于收复新疆的战役的结束,刘锦棠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告结束了。不久,通过外交谈判,清政府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给沙俄,俄兵退出伊犁九城。新疆的一系列善后工作,直到新疆建省等,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刘锦棠的身上。这一年,他还不到35岁。
收复新疆之役,从1876年8月开始,到1878年1月结束,前后只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饱受蹂躏之苦的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配合清军作战,轮台、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阿合奇等地的维吾尔、柯尔克孜族人民,更是奋起驱逐敌寇,据城而迎清军。所以, 这次收复新疆之战出乎意料地顺利迅捷。其根本原因固然是由于这一战争的正义性,而刘锦棠信任并善于利用维吾尔等族人民提供的情报,善于分化瓦解敌人营垒,善于捕捉战机、及时调整军事部署,也是一些重要因素。
新疆建省
新疆设立行省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有人提出。在清军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又几次奏请朝廷在新暑开设行省,因为伊犁未经收复而暂时被搁置下来了。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第二年清军进驻伊犁。新疆建省的事又由新任陕甘总督谭钟麟重新提出。
刘锦棠也是主张新疆建省的。为了使行省制度早日在新疆实现,他比较了左宗棠和谭钟麟的两种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新疆设立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下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分别辖治哈密至乌苏的天山山脉一带、焉耆至乌什的天山南麓一带、喀什噶尔至和田的昆仑山北麓一带;伊犁仍设将军,只管伊犁塔城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军务。清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刘锦棠奉旨委任了各道、府、厅、州、县的各级官吏之后,于1884年被朝廷简派为第一任新疆巡抚,第二年迁入省会迪化(乌鲁木齐)视事。
新疆设立行省后刘锦棠曾说,每遇到一点问题就有人怀疑建省全局是否行得通;碰到一点困难就有人认为什么都不合适。这主要来自同级或下级的干扰。其实,他改变左宗棠在新疆单独设置总督的主张而仅设巡抚、仍受陕甘总督管辖,未尝不是考虑到与陕甘总督谭钟麟的关系问题。他建议保留伊犁将军不在伊犁塔城设道,未尝不是考虑到与伊犁将军金顺的关系问题。后来金顺去职,他就设置了伊塔道,将伊犁、塔城两处地方置于巡抚的管辖之下。虽然后来担任伊犁将军的人一再要求恢复过去的权限,但是始终未能如愿。刘锦棠治新时奠定的行政体制,直到清朝灭亡一直没有被改变过。
与新疆建省相联系的是伯克制度的废除。伯克制是南疆维吾尔社会长期存在的统治制度。各地以阿奇木伯克为首,下设各种伯克二三十人。他们依仗权势,对维吾尔族农民进行残酷的徭役制剥削。维吾尔族农民为推翻封建徭役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64年遍及全疆各地的农民起义,对伯克制打击最为沉重,伯克制已经名存实亡了。
刘锦棠在南疆各地建立善后局后,曾经委派一些不甘投敌的爱国伯克担任一些差使,却没有赋予他们什么实权。如征收田赋时,只让伯克们督催农民直接赴善后局缴纳,不允许伯克出面经办收取,而且以前一向由伯克全权处理的民政事务,也一概由善后局办理。
刘锦棠顺应了历史潮流,没有去扶植已经处在没落中的伯克们的权势,建省之后也只让伯克在地方基层政权中担任书吏和乡约。这些措施,都为日后怕克制的正式废除准备了条件。
1887年清廷下令取消伯克制,原先的伯克们的品级和地位大为下降,社会却安定如常,没有出现任何波动。随着新疆省的建立,新疆与内地行政建置的一体化,过去对内地人民迁居新疆的种种限制也都不存在了。为了吸引更多的无地农民到新疆来,加快新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刘锦棠修改了以往的屯田办法。新疆,尤其是北疆,是清代移民开垦的重点地区,分布面广的主要有民屯、兵屯、犯屯三种。刘锦棠正式奏报了新的屯垦章程,规定两名男丁为一户,给地六十亩,屯民初到时贷给八个月的口粮及三石籽种,借给七十三两银子作为置办农具、牛只和筑履等费用;头一年归还一半,第二年还清,第三年征收额定田赋的一半,第四年起征收全额田赋。这种待遇,比一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差,比起咸丰、同治年间却好多了。他还咨照内地各省督抚,鼓励贫苦无地农民来新疆开荒种地。在这以后的一个阶段内,移居新疆的农民很多。他还在南疆东部的尉犁一带开辟了一些新的农垦地区。
按先前的旧例,这类民屯的剥削还是较轻的,兵屯的剥削就重了,最重的是犯屯。所以,兵屯、犯屯的生产历来很不景气。因为勇丁种地都是差使,并不关心收成好坏,各地官员都在哀叹兵屯耗资太多而收获无几。刘锦棠提出变通办法,不再将老弱兵勇派去种地从事兵屯,而是裁兵分屯,将土地分给裁减下来的老兵,依照民屯办法,向政府缴纳租赋。
人物评价
刘锦棠积极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回民军的作战,此后又指挥清军收复和保卫了新疆,这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在作战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沉着机智、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指挥才能,在晚清反对外敌入侵的作战中也是不多见的。面对外国侵略者,刘锦棠所表现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气概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危急形势下,刘锦棠加强了在帕米尔的防务,增添了新的关卡,修筑了驿站和道路,委派当地首领为千户长、百户长,督率部民保家卫国。刘锦棠以武职出身而担当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抚,虽然任巡抚的时间不长,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从收复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内的一切军事活动和善后事宜,都是他一手经办的。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抹煞的。
《清史稿》评价刘锦棠说:从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豫军中称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